按照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的要求,我国县域城镇化建设有望迎来一轮高潮。
专家提醒,既要推进城镇化,也要提高森林等生态系统的安全性,防止城镇空间盲目扩张、高强度人类活动以及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约1.6亿人,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约0.9亿人,合计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而在1999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4.78%。城镇化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目前,我国县城在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市政设施、人居环境和产业配套等方面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意见》提出,县城要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完善市政交通设施;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等。
《意见》同时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打造蓝绿生态空间;完善生态绿地系统;建立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机制。
“当前,县城建设及产业发展状况,难以支撑农民就近城镇化,也难以为城市要素入乡发展、城市人口入乡消费提供服务保障。”发展中国论坛秘书长庞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发展中国论坛此前组织了多次“居村农民就近城镇化”联合调研。庞波认为,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是当前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最重要、最需要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不仅有助于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也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安全红线控制
“总体上看,城镇化与森林生态安全指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城镇化水平较低时,能够提高森林生态安全水平,反之,降低森林生态安全系统的安全性。”在今年4月出版的《生态学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国家信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部等研究机构的多位专家撰文称。
参与此项研究的专家介绍,城镇化有三个重要的表现:人口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产业转型,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型;土地利用变化,农村用地变为城镇用地。
研究发现,人口向城市聚集,带来产业向城市集中,产生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增加森林等生态系统压力。城市建设用地占据了更多的林业用地,导致野生生物减少甚至灭绝,水土流失加重,加剧洪涝灾害。
上述专家介绍,城镇化对森林等生态安全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应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加强森林等生态安全红线控制,降低能源总量消耗和污染总量排放。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城镇化扩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国家林草局日前在关于内蒙古图博勒等1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批复中表示,“建设项目应符合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要求,严格控制建设强度”“各类建设项目都应不占或少占林地,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