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快讯 >
“爱心接力”60年,中国医生帮这个国家接生207万新生儿
2023-04-07 06:53:22    来源 : 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4月6日报道(文/吴天雨 陈梦阳 帅安宁 喻珮 田中全)1963年4月6日,应阿尔及利亚卫生部请求,首支中国援阿医疗队从北京出发,换乘火车、飞机、汽车,辗转10天,经莫斯科、贝尔格莱德、拉巴特,抵达阿尔及利亚赛伊达。此后60年间,中国共派出援阿医疗队27批次、3522人次,接诊患者2737万人次,接生约207万新生儿。中国医疗队员在万里之外的北非大地上,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在有力促进阿尔及利亚卫生事业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同时,以妙手仁心浇灌出绚烂的中阿友谊之花。

高超医术赢得尊敬

阿尔及利亚1962年7月获得独立,随即陷入法籍医生几乎全部撤走、国民缺医少药的困难境地,只得向国际社会求援。中国是最先作出响应的国家。次年,由24人组成的中国医疗队来到位于阿尔及利亚西北部、撒哈拉沙漠边缘的小城赛伊达,开启了这场爱的征程。


【资料图】

“在那里,我度过了终生难忘的三年。每次回忆起来,那些过往的画面,犹如就在眼前。”今年86岁的薛进曾于1965年至1968年在赛伊达工作。他对记者回忆说:“除了中国医疗队员,当地只有一名曾在法国留学的医生和一名保加利亚护士。病房只有体温计、血压计,连心电图机器都没有。”

1965年2月24日,中国援阿医生(左二)在阿尔及利亚赛伊达省医院为患者诊疗。(卓上智 摄)

在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医生凭借高超医术赢得了当地居民的尊敬。1966年的一个黄昏,一位音乐家带着小女儿急匆匆地来到医院。小女孩的左下颌受伤,需手术缝合。薛进两个小时就完成了手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把这台难度不大的手术忘到脑后。

半年后,这位音乐家带着女儿到医院表达感谢,小女孩恢复得很好,基本没留下疤痕。音乐家在医院礼堂演唱了一首歌曲。“那悦耳的歌声令人陶醉,是我在阿尔及利亚听到的最美好的音乐。”薛进说。

“中阿两国人民的感情,流淌在血液里。”薛进说,他刚到阿国工作不久,大儿子在中国出生。他特地取名“亚非”,意为亚洲与非洲,既寄情他对祖国的思念,也蕴含中阿两国的深厚友谊。

“小时候,父亲经常把在阿工作照给我和哥哥看。”与父亲一样从事医务工作的二儿子、湖北省肿瘤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薛亚军说,父亲告诉他们非洲缺少医生、缺乏医疗技术,鼓励他们学医、从医,努力做“白求恩式”的人。

60年来,一批批中国医疗队员在北非大地上写下了“白求恩式”感人肺腑的篇章。

2013年,来自湖北省荆州市的骨科医生涂大椿在赛伊达综合医院援外,因所属科室人手严重不足,他连续三个月每天早8时到晚10时值班,每三天还要上一次急诊夜班。“深蓝色的手术服长时间被汗水浸泡,变成了灰色。”

今年60岁的涂大椿已在这个北非国家先后6次援外12年。“在国内,找到一名像我这样的医生不难。但在阿尔及利亚,病患们更加需要我。”他说。

时至今日,因阿尔及利亚的高水平妇产科医生倾向于在经济更发达、气候更温和的沿海地区工作和生活,赛伊达的中国医生依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第27批中国援阿医疗队赛伊达分队负责人雷利荣介绍,赛伊达省90%的产科手术是由中国医生完成的,附近四五个省的患者都会慕名而来。

据第27批援阿医疗队艾因迪夫拉分队队长桂平介绍,该分队共有16名中国医疗队员,除完成常规工作外,中国医生积极应用对当地而言比较陌生的新技术,积极救治患者,受到当地民众欢迎。

“他们记住了中国白衣天使”

2022年夏,涂大椿乘车10小时,到位于撒哈拉沙漠地区的纳马省一家医院为一名患者会诊。刚到医院门口,身后就有人用阿拉伯语喊“涂医生”。“当时我愣了一下,一时间认不出对方。对方说他是我2013年援阿时救治过的患者,并向我展示了髋关节的疤痕,还跳了几步给我看。”涂大椿回忆道。

每次说起这件事,涂大椿都非常感慨:虽然戴着口罩和帽子,还是被多年前的患者认出来,“真是太惊喜了!”

2021年秋,中国援阿医疗队针灸科医生杨翊帮助一名58岁的患者摆脱了肩周炎的困扰,几周后,她来感谢杨翊时携带了两张老照片——27年前她与中国医疗队的合影。那时她是阿尔及尔一家医院的护士,中国医疗队用针灸治好了她的踝关节伤。她开心地说:“时隔27年,你们又治好了我的肩周炎!”

2021年11月14日,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中国援阿医疗队医生杨翊(左)接诊的一名患者(中)展示1994年与中国医生合影的老照片。(中国援阿医疗队供图)

杨翊动情地说:“那张照片已经发黄,但这份情谊根深蒂固。我们的工作很平凡,但他们真的记住我们了。”

今年初,中国援阿医疗队针灸科医生接诊了一位老人,他的一只手失去了知觉,仅仅几个疗程后,病情就出现明显好转。这位现年89岁的老人叫努尔丁·朱迪,曾任阿尔及利亚驻南非、荷兰等国大使。1963年,也就是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遣医疗队的那一年,他开始为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而奔走,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时,他作为非洲统一组织助理秘书长,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在涂大椿医生所在的艾因迪夫拉省,卫生厅长伊德里斯·霍贾是1965年在赛伊达由首批中国援阿医疗队员接生的,他曾在多个省份担任公立医院院长,拥有与中国医疗队合作的丰富经历。现在,他又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与中国医疗队“重逢”了。

中国援阿医疗队员在60载救死扶伤的非凡岁月中,用智慧与汗水书写下美好的故事,也留下了与故事中人物重逢的无限可能。他们或由中国医生接生,或接受过中国医生治疗,还可能与中国医疗队员结下过深厚友谊。在阿尔及利亚,如果出租车司机拿出一张数十年前与中国医疗队员的合影,街边散步的老人讲起中国医疗队员的往事,请不要吃惊,因为“他们记住了中国白衣天使”。

一场又一场“爱心接力”

沈阿利手机相册里保存最多的照片,是他作为中国援阿尔及利亚医生工作时的过往片段。

这些照片里,有他在救治一线工作时的奋斗坚守,有他与阿方患者交流时表露的信念和决心,也有闲暇时与当地小朋友玩耍时的快乐……来自湖北省应城市的沈阿利曾两次作为中国医疗队的一员,前往阿尔及利亚开展医疗援助工作。

而在此前,沈阿利的家人就与阿尔及利亚结下不解之缘。1980年沈阿利出生时,他的爷爷沈冬升正在阿尔及利亚进行医疗援助工作。为了纪念、延续和阿尔及利亚的这段情谊,沈冬升给孙子取名“阿利”,后来又给另外两个孙子取名“小利”和“幼利”。年幼时,沈阿利经常听爷爷讲述他在阿尔及利亚工作的故事,但不曾想自己将来会接过爷爷手中的接力棒,远赴北非参加医疗援助工作。

在沈阿利的长辈中,叔叔沈红星曾以随队厨师的身份加入过援阿医疗队,在自1987年起的30年时间里,先后5次赴阿。

受家庭环境影响,沈阿利小时候经常在医院观察护士工作,身边的小伙伴受伤了他还能进行简单的包扎。长大后,沈阿利坚定地走上从医路,成为一名麻醉医生。

2014年,在得知第24批援阿医疗队正在组建时,沈阿利提交了申请表,选择前往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延续爷爷的援阿情怀。他说:“爷爷的人生经历对我影响至深,到有需要的地方去,为非洲群众贡献一份中国力量,是一名医生的担当。”

60年来,包括沈冬升一家在内的中国医疗队员,在阿尔及利亚完成了一场又一场的“爱心接力”。据中国(湖北)第27批援阿医疗队总队长杨勇介绍,目前在阿尔及利亚援外的医疗队员共81人,以妇产科医生为主,涵盖麻醉、针灸、普外、骨科、眼科、烧伤等专业。截至2022年底,本批医疗队员已接诊11.7万名病人,开展手术2.9万余台。他们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争做传递友谊的友好使者、传承医术的良师益友。

今年以来,援阿医疗队妇产科医生朱涛定期为住院医生和医学院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并自费从国内购买模拟设备供学生练习。“讲座题目由住院医师定,目的是把我掌握的理念和技术传递给他们,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真正为阿尔及利亚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朱涛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医疗队就曾举办两次为期半年的全日制中医针灸培训班,为阿尔及利亚各大医院的25名青年技术骨干集中授课。60年来,中国援阿医疗队共培训当地各级医技人员3000余名,为推动建设中阿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X 关闭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