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快讯 >
天天精选!婺州谣︱李清照何以成为金华城市形象代言人?
2023-04-24 22:17:14    来源 : 钱江晚报

日前,金华古子城宋韵文化风情街区开街迎客,金华首位“婺风宋韵”文化推广虚拟形象代言人“李清照”,化身导览员亮相现场。李清照何以成为金华城市形象代言人? 本期《婺州yao》为你揭秘。

《李清照何以成为金华城市形象代言人?》


(资料图片)

本期作者:李赞

若要在金华历史长河中选出一件最能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文物,或有人会选择1957年出土于万佛塔地宫的五代鎏金观音铜造像,有人会选择清代画家吕焕章笔下的《金华府城图》;

若要选出一处最能代表金华历史风韵的古建筑,宋元名刹天宁寺、太平天国侍王府、唐代遗存法隆寺经幢等各具辨识度,均影响深远;

若要选出一句最能反映金华气质与魅力的诗词,或是展现金华形象与风采的口号、标语,从“洞天福地,宜居金华”到“信义金华,和美之城”,金华的城市形象宣传口号总是摇摆不定,不断变化。其实,早在800多年前,避居金华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资料图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风格独树一帜,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文学功底深厚,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1126年逢靖康之变,南下避乱,历经沧桑。绍兴四年(1134)十月避居婺州(金华),度过了一段安逸时光,留下了众多千古名作,与金华结下了深厚情缘。李清照创作于金华的一篇篇诗词文赋,不仅为金华留下了“国宝级”文化遗存,更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宋韵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至今被世人传诵。

颠沛流离,避难漂泊中的触景生情

宋王朝历经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繁华后,金人的铁骑踏破了东京(开封)的琼楼玉苑,还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室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非常特别的南宋时期。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与赵明诚夫妇二人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当行至安徽和州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苟且偷生,“国破山河在”的悲壮表达得痛快淋漓。这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与爱国情怀,初步展现了其作品中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

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金人南侵渡淮,临安城内人心惶惶,纷纷逃难。饱受丧夫之痛的李清照不得不离开临安,溯富春江而上。经严陵滩,感触颇深,写下了《钓台》一诗。由兰溪抵金华,择居于金华城内陈姓人家宅院。李清照在《〈打马图经〉序》中记载当时的情形:“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卜所之。易安居士亦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乍释舟楫而见轩窗,意颇适然。更长烛明,奈此良夜乎。”字里行间,逃亡途中的艰险,随遇而安的释然,以及一路劳顿,历经苦难后在金华这座城市得到一丝安宁的喜悦之情都跃然纸上。

避居金华的第二年春天(1135年),遭受国破夫亡、财产散尽以及重嫁婚变多重打击的李清照,登上婺江边的八咏楼,望着奔流不息的婺江水,提笔写下了《题八咏楼》,以山水景物来表达自己的伤感与爱国之情: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八咏楼资料图

李清照在历经沧桑、满腹忧愁的心境下游览八咏楼,凭栏远眺,只见远山青翠,双溪奔流。面对眼前婺水西去的壮美豪迈,她不免触景生情,触景伤怀,叹宋室不振,哀国破家亡,诸多感慨,寄托诗篇。上联吊古伤今,感叹良多;下联描绘江南自然形势,大气磅礴,语言工整,音律精致,意境辽阔,联想无穷。既是她表达思乡之情,又是她对祖国河山的美好祝愿,感慨当时金华相对安定的大好山河。

历代文人墨客登临八咏楼后留下的诗词歌赋无数,但若论气势和影响力,最能“圈粉”的非李清照的这首诗莫属!

国愁情殇,千古绝唱里的情感交织

李清照竭力想摆脱逃难悲苦的心绪缠绕,但故国之痛却铭刻心头。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在金华写下又一千古绝唱《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当年李清照五十二岁,流离异乡,孤苦无依,所以词情极其悲凉。这首词首句没有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出笔极为蕴藉。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为不堪了。看似写景,实暗喻自己不负当年容颜,更无法回到往日的幸福生活与愉悦心境中。“风住尘香”四字,寓意深刻,渲染了作品忧愁、悲伤、无奈的情绪。次句写日色已高,头犹未梳,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相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不言而喻。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剧烈的悲痛、无尽的忧愁,皆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正要想说,已泪流满面。虽明知此情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反映出其当时无法排解的一种愁绪和复杂心境。下阙首句倾诉了李清照也想纵情山水,也盼“轻舟”泛过“万重山”,也愿通过出游交友排遣心中的悲伤忧郁,但最终情绪还是落到最后收尾的一个“愁”字。李清照用49个字,将过去山河无恙、花好月圆的追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当下孑然一身、孤苦悲凉的情绪宣泄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细腻生动,感人至深。

资料图

寄情博戏,打马棋盘上的壮怀激烈

《打马赋》是李清照唯一的赋作,为李清照绍兴四年(1134)年在金华编著《打马图经》时所著,同时还另写了一篇序文。打马是一种游戏 ,盛行于宋。棋子叫做“马”,棋盘叫“打马图”,通过执骰子来决定“马”进军位置,“马”可以通过布阵设局来防守、也可以闯关过堑进攻对方,最后计袭敌战绩,以判输赢,并定赏罚。在当年凄清寒冷的冬夜,李清照无以遣国亡家破之忧,夫逝财散之痛,于是与其弟李迒的家属在金华玩起“打马”棋戏,并整理出打马规则,编著《打马图经》,作《打马赋》、《〈打马图经〉序》。《打马图经》成为中国古代体育史上的一份珍贵遗存,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佳作。《打马赋》、《〈打马图经〉序》是研究李清照晚年政治思想和人生轨迹不可缺少的材料,对宋韵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和史料研究价值。《打马赋》、《〈打马图经〉序》以小见大,寓教于乐,巧引大量古代战马的典故,借以表明自己力主抗战、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主张,抒发其爱国情怀,并在打马中寄寓了深沉的爱国之情与兴亡之感。反映了李清照南渡之后,仍不屈服于江山狼藉、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念念不忘抗敌复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打马包含了她万马过江、收复失地的遐思,充分体现了她的政治观、人生观,及其“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炽烈的爱国激情。

有人说宋代文人过于优雅安逸甚至消极遁世,其实,爱国主义是宋韵文化中最具时代价值的精神气质。从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到金华的范俊、吕祖谦、陈亮及至吴渭、方孝孺等为代表的“月泉吟社”,柔中带刚,都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只是报国方式不同而已。

金华三江六岸 资料图

李清照在金华的时间并不长,却对这座江南名城无比眷顾,赞赏有加。金华自古崇文重教,文风鼎盛,历史积淀深厚。已近暮年并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李清照避难金华时,金华不仅未染战火,反而因宋王朝南迁临安,大批名儒雅士、文人墨客的涌入迎来了思想、经济、文学、艺术等全面发展与繁荣的机遇。逃亡避难的李清照得到了这座城市的慰籍,也对金华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意颇适然”四字,对于当时的李清照和金华而言来之不易,难能可贵。同时,得到李清照眷顾的金华是幸运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将最具代表性的诗词文赋留在了金华,用她的妙笔将金华的古城名楼、双溪美景以及金华友人的热情善待与安宁生活留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宋韵文化的高光时刻。

斯人已去,李清照在金华留下的遗存依旧清澈闪耀,深沉的家国情怀依然感人至深。每当我们登临八咏楼,“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千古绝句就会从历史深远处飘逸而来,诉说这座城市的历史,让人感怀,让人为金华这座城市自豪不已。

(潮新闻 监制 刘焜 策划 杜羽丰 朱浙萍 本期作者 李赞)

“转载请注明出处”

X 关闭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