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越来越多的县域,正探索为金融行业引入新技术,借助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网商银行公开数据显示,全国1/3涉农县区政府已经与其达成数字普惠金融合作并上线,数量超过900个。
中国普惠金融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普惠金融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相关资料图)
近4年间,全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其中,县域数字贷款和数字授信发展最为显著,2020年数字信贷服务广度得分较2017年增加8倍以上;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赶超趋势,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明显缩小。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普惠金融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9.46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72万亿元,同比多增4624亿元。三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1.4万亿元,同比增长7.6%;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3.1%。尤其是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截至三季度末为53.5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
国有大型银行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各地在贷款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让金融供给能够更加契合需求,这是国有大型银行普惠贷款再加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成熟固定的信贷模式有助于降低信贷成本,实现批量化放贷,但是在国有大型银行践行普惠金融过程中,单一的信贷模式很难适应各地不同的现实情况,信贷模式创新的重要性突显出来。
2022年二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9.91万亿元,同比增长20.8%,比各项贷款高9.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2.4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41万亿元,同比多增1535亿元。
2022年二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1.96万亿元,同比增长23.8%,增速比上年末低3.5个百分点,其中信用贷款占比19.5%,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8132亿元,同比多增1375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7.4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602亿元,同比增长13.5%;助学贷款余额1394亿元,同比增长12.6%。
2022年二季度末,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9794亿元,同比增长14.5%,上半年增加653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1万亿元,同比增速30.5%,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8.8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户数2863.4万户,同比增加570.7万户。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称,上半年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迅速,6月末贷款余额7.91万亿元,同比增长31.03%,有贷户同比增长20.6%,新发放贷款利率较2021年下降0.17个百分点。
据了解,国有大型银行普惠信贷增速连续三年达到目标之后,今年上半年仍然维持了高增长,增长规模达到了1.46万亿元,占到了全年新增目标1.6万亿元的91.25%,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实际上,国有大型银行普惠信贷的增长超预期与银行信贷创新、培育新的增长极有密切关系。国有大型银行在信贷投放模式创新、信贷需求挖掘等方面均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这令金融资源供给与市场需求更加契合,也使得信贷的投放更加顺畅。
专家认为,为了更好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改革。有很多服务的主体、民营企业、个人,他们能不能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改革。跟它相关的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普惠金融的这些客户很重要,但是它可能风险也很大,在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真正做到市场化的风险定价,帮助他们改善他们的融资环境。过去我们经常说要帮助他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个出发点当然非常好,因为帮助他们很容易获得融资,同时降低融资成本,对于发展他们企业的经营活动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我们知道这些企业总体来说风险比较大,从理论上来说,它的融资成本稍微高一点,其实是合理的,这是市场化风险定价的要求。所以,我们将来在努力改善市场化融资的前提下,可能要更多地考虑让市场来确定融资成本。在短期内也许感觉到我们的融资成本可能会适度地有所提高,但从长期看,是使我们的数字普惠金融能走得更稳、更远的一个基本的条件。
本报告对我国普惠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供需状况、竞争格局、赢利水平、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报告重点分析了普惠金融前十大企业的研发、产销、战略、经营状况等。报告还对普惠金融市场风险进行了预测,为普惠金融生产厂家、流通企业以及零售商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和可借鉴的操作模式。
对欲在普惠金融行业从事资本运作的经济实体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中国普惠金融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有重要参考价值。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6年中国普惠金融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变频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